公大精英薈萃  聚焦環境研究享豐碩成果

特約

發布時間: 2021/06/23 09:00

最後更新: 2021/06/25 16:54

分享:

分享:

在教育歷程上與時並進的香港公開大學(公大),近年研究發展迅速,於2015年成立「創新科技與持續發展研究所」(IRITS),匯聚對科研感興趣的教學精英,集中研究大學擅長以及具發展潛力的兩個領域,設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及「先進網絡科技研究中心」。公大已連續6年在「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中獲得最高撥款總額,IRITS轄下聚焦環境科學的研究中心更邀得環境生物學的頂尖學者強勢加盟,令團隊如虎添翼,正銳意為本港、大灣區以至世界各地的紅樹林和濱海濕地生態、環境污染等研究作出更大貢獻。

由初成立時只提供遙距課程,至今天演變為一所實用型全方位綜合大學, 公大在大學普及化方面一直擔當重要角色。除了致力提供專業及實用的課程外,公大近年亦逐步加強研究發展,積極申請研究經費。公大是「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首輪申請院校之一,在2014年獲撥款1,800萬元(港元,下同),為設立3間研究所提供經費,包括IRITS。透過各個研究資助計劃,公大將所獲取的資源集中於與香港息息相關的研究領域,期望研究成果可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

專注三大研究方向   屢獲資助證實力

公大近年致力提升科研實力,研究中心過去三年獲得不同資助計劃撥款超過2,000萬元,成績令人鼓舞。

作為一間實用型的自資大學,雖然公大的資源不及教資會資助大學,但在研究方面的成績卻是有目共睹。科技學院科學系主任李宏發教授闡述,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已獲得不同資助計劃撥款超過2,000萬元,兩年前在「院校發展計劃」下設立「粵港澳大灣區海岸濕地基礎及應用研究中心實驗室」的項目,更取得逾930萬元撥款,金額為同類申請中最高,足證研究成果備受外界肯定。

「環境科學是公大的強項之一,研究中心在成立初期,已確立以環境監測、紅潮、紅樹林與微生物的聯繫為三大研究方向,務求善用有限資源,在研究上發揮最大成效。」專研微藻類生物的李宏發教授稱,團隊在構思研究項目時,亦會考慮有關議題與香港及內地的相關性、對周邊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以至同類研究匱乏等因素,確保研究成果能率先應用於推動國家及本港的生態保育,進而惠及其他面對同一問題的地區。加上公大開辦環境相關的課程已久,校內有一定的專業人才和資源推動研究發展。

著名學者加盟   團隊如虎添翼

科技學院科學系主任李宏發教授指出,團隊在構思研究項目時會考慮不同因素,確保研究與香港及鄰近地區息息相關,繼而作出貢獻。

李宏發教授補充,以「粵港澳大灣區海岸濕地基礎及應用研究中心實驗室」的項目為例,正是建基於大灣區經濟急速發展,或會對9+2城市中有相當面積的紅樹林帶來影響,其中香港米埔及深圳福田區的紅樹林更是連成一片,甚具生態價值。「以往的研究多集中於破壞紅樹森生態對鳥類、其他動物和植物的影響,鮮有提及紅樹林中有助抑制紅潮生長的化感物質、底泥和根系的微生物,如微藻等,因而促成這個研究項目,冀可填補「Research gap」(研究空隙),同時藉此平台加強公大與本港及內地各方專家共同合作及交流,為保護區內紅樹林生態出謀獻策。」

環境生物學著名學者譚鳯儀教授被公大團隊的熱誠打動,決定擔任研究中心顧問,帶領研究中心提升整體實力。

作為全球首位發現紅樹林具降解持久性有機有毒污染物等功能、並首創紅樹林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的著名學者,譚鳯儀教授於兩年前原已計劃退休,專注社會服務及科研工作,其後卻決定為公大研究中心擔當顧問,她笑言是被公大團隊的研究熱誠所打動,故希望可傾注豐富的研究經驗及強大的人際網絡,幫助這支有志成為紅樹林生態研究接班人的年輕團隊,構思更具實用價值的研究計劃,從而成功申請更多研究經費,在整體專業水平及研究成果等各方面能更上一層樓。

加強內地合作  延攬各方人才

譚鳳儀教授身兼「福田-城大紅樹林研發中心」主任、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內地大學客座教授、訪問學者等職位,在內地具廣博人脈,也是促成公大與內地多個學術、環保及科研單位建立緊密合作的功臣之一。她透露,公大現正與深圳福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及深圳大學商討,就大灣區紅樹林保育等研究項目簽訂三方協議,藉維持更持久的合作關係,確保研究可持續進行,達致更豐碩的成果。「內地、東南亞及澳洲均重視保育紅樹林,公大可藉與內地建立研究平台,吸引各方人才加盟,長遠有助拓寬生源,使科研與教學發展能同步提升。」

環境科學研究中心的團隊現有14名成員及9位研究生,規模冠絕自資院校。公大科技學院副教授史東甫博士直言,校方的支持尤其重要,成立專屬研究所不但有助匯聚研究人才,研究中心創造的新知識亦能推動大學的學術發展,提升學術水平及教學質素,使教學與研究相輔相成。

設哲學博士課程  培訓科研生力軍  

公大科技學院副教授史東甫博士認為大學開辦哲學博士課程將匯聚有意投身科研的人才,為團隊注入動力。

「公大近年開辦哲學博士課程,對吸引有志成為博士的學術專才入讀亦有幫助,他們多以投身科研為目標,正可為公大的研究團隊帶來具潛力的生力軍。」史東甫博士期望,公大未來有更多研究成果可切實應用於解決社會及環境問題,以致對香港及鄰近地區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及作用。

公大科技學院副教授徐景亮博士認同,建立精英團隊是研究中心的一大成功關鍵,特別是研究領域,不能只靠單打獨鬥,而是必須充分發揚團隊精神,在各自精通的專業範疇上互相補足,才可不斷構思兼具創新、實用性及社會貢獻的研究項目,並持續取得研究成果。

公大科技學院副教授徐景亮博士喜見大學近年大力支持研究發展,令大學在環境科學研究領域上逐漸提升知名度。

「以往外界對公大的研究發展欠缺了解,有學生參觀校園才驚覺大學也有先進的研究設施。」他深信,隨著公大在環境科學的研究屢創佳績,並與內地加強合作,這個舊有印象已逐漸改變。近期更有內地院校的學者利用半年學術休假,主動要求前來公大參與研究,可見公大在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知名度正逐步提高,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才。

公大近年研究實力漸被肯定,不乏學術及研究成就卓越的學者。根據史丹福大學今年年初發布的全球頂尖科學家名單(Stanford list ),公大榮休校長梁智仁教授、校長林群聲教授、副校長(學生事務及支援)郭予光教授,以及環境科學及生態保育講座教授譚鳳儀教授,均被列為全球排名前2%科學家,學術成就揚威國際。

如欲了解更多IRITS的研究項目及成果可瀏覽以下網頁:
http://irits.ouhk.edu.hk

(資料由客戶提供)